English

办学与文物保护相得益彰

——“桂林王城”现象侧记
2000-05-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刘昆 特约通讯员钟瑞添 我有话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同样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美丽雄奇的独秀峰所处的桂林王城(今广西师大校区),即是多时期桂林历史文化的积淀区。

建于公元1732年的桂林王城,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藩王府遗址,它比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的北京故宫还要早30多年。桂林王城有两条十分明朗的历史主线:从元代作为元顺帝妥欢帖木尔的潜邸、明靖江王府、南明皇城、辛亥革命驻节地到广西省政府所在地,这是一条政治历史主线,以明靖江王府最为突出,留下了城池、围墙和玉壁台阶;作为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从唐代的宣尼庙、清代的贡院、民国时期的各类学校、解放后的革命大学到今天在这里办学的广西师范大学,从这里又可以看到一条举世罕见的有着1000多年的教育历史线。这使王城当之无愧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今天的王城依然集皇家气派和书香风范于一身,王城的文物得到完好的保护,王城内全部古迹,包括独秀峰周围弥足珍贵的90多幅碑刻丝毫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这在桂林、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堪称奇迹。有专家誉之为文物保护的“王城现象”

文物保护与办学相得益彰

“王城现象”的奥秘在于文物保护与办学的相得益彰。

在靖江王府博物馆前,安放着两门大炮,一门是南明弘光元年抗清土炮,一门是道光21年抗英土炮。广西师大太平天国史专家钟文典教授抚摸着两门大炮,愉快而自豪地向记者叙说自己50年代费尽曲折保护这一重要文物的情景。在独秀峰下,记者也听到有关专家说起“文革”期间老师们巧妙保护“孔子画像”摸崖石刻、“三元及第”碑的动人故事。

要说王城的文物能保护得这样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广西师大这样一所高等院校在这里办学。办学,使王城融王府、书院、大学于一体;办学,保护和发展了王城文化。

在广西师大,有一个由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文物保护委员会,所有牵涉到王城的基建项目,都必须经该委员会论证和批准。每有举措,学校还经常请桂林市的文物部门、博物馆、旅游局的专家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前年,一学生餐厅倒塌,学校申报了在原地建两层楼的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施工时,发现下面有明砖,为不使明砖受损,学校立即决定停工,重新上报建平房方案。

王城有些房子年久失修,不少房子成了危房,学校倾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近几年来,自治区政府拨出1400万元专款,学校自筹250万元用于王城的维修和美化,使今日的王城古朴、庄重、美观。

为使王城的人文气息愈加浓厚。在办学系科的设置上不断做出调整,把理科院系逐步移至分部,将艺术系、国际关系学院等迁至王城校区本部,使王城校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文学科体系。通过实现王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王城的历史教育功能得到绝好的发挥。

学校还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成立了广西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所,建起了靖江王府博物馆,组织撰写、出版了《桂林王城独秀峰》、《桂林史话》等一系列著作,涌现出一批王城研究专家。在这里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更使古老的王城声名远扬。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

作为校区的王城要不要对外开放,或者说,学校办不办旅游?随着旅游形势的发展,校领导和专家都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本身就是对历史文物的珍惜。

作为国家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应该利用好这种资源,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发展现代教育与旅游开发、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最佳结合?如何实现以开发促保护的目标?学校明确这样一个思路:立足于准确凸现王城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王城的山水园林格局;突出学校教育的特色,把历史、旅游、艺术等的教学活动与王城景点的观光旅游活动融在一起,使教育活动在旅游中展现其独有的魅力;展示学校科研成果和文化资源。

年初,广西师大校领导到西安、北京、南京等地考察,回来后结合桂林市旅游业改革和发展规划,制定了《桂林王城风景区建设发展方案》。按照方案,将把王城建设成为一个以王城博物馆为核心,包括广西民俗博物馆、艺术陈列馆、旅游研究所、文化演艺中心等七大院馆所组成的王城博物馆和一条王城文化步行街、一个独秀峰景点的集教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山水风光旅游、文化教育、学术艺术交流与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